close

我想很多人到夏天應該多少都有過中暑的經驗吧!加上最進的天氣不穩定,常常在外奔波的好友們更要格外注意!分享一下我看到的文章....


中暑還是感冒?

根據中國古籍說法,暑為夏季主氣,是夏季火熱之氣所化,有其明顯的季節性,在《素問狺熱論》中有說道:「先夏至日者為病溫,後夏至日者為病暑」,故暑邪致病主要發生於夏至以後,秋分之前。

中醫學將暑熱為病稱之為「傷暑」,如戰國《難經》記載:「傷暑……,其病身熱而煩,心痛,其脈浮大而散。」元朝朱丹溪云:「暑乃夏熱炎暑也。盛熱之氣著人也。脈虛身熱,得之傷暑。傷暑則不惡寒而脈虛。」清朝溫病學醫學家王孟英在其著作《溫熱經緯》中也提到:「暑月熱傷元氣,氣短倦怠,口渴多汗……。」

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中醫師申一中說,「傷暑」的症狀以頭痛、身重、胸悶、口渴、汗多、食慾不佳、身倦無力為主,在夏日時常會讓人體感到不適。比較容易讓人混淆的觀念,是有些「傷暑」的患者認為自己是感冒了,也就是其實已經「熱到了」,還以為是「著涼了」,就逕自買感冒藥服用或主動告訴醫師要求治療感冒。

申一中從中醫理論探討指出暑邪性質及致病特點,暑性炎熱時,暑邪傷人多出現陽熱亢盛的一系列臨床症狀。再來是易傷津氣汗多,常見症狀包括口渴喜飲、小便少而黃;汗多氣隨汗出,則致氣虛,會導致身體乏力、倦怠等。

一般來說,暑多挾濕,在夏月季節,若環境潮濕受暑熱蒸發而致病,稱為「外濕」。另外,因為天熱貪涼飲用冰品或多吃生冷瓜果,以致影響脾胃運化功能,稱為「內濕」。濕邪致病多令人四肢沉重無力、食慾不振、胸悶、腹脹、嘔吐、便軟或伴腹瀉。

另一位中醫師顏志誠也說,中暑是因為人體無法正常散熱造成,而從中醫的觀點,其實還因濕熱的比重不同而分為濕溫、暑溫、暑熱,另外還有伏暑、風溫、溫疫等,這些都會造成人體內熱量與水分代謝不均衡,並因過度流汗而消耗人體正氣。

中醫解暑法

錯誤的解暑方式也是導致中暑原因之一,比如大汗時沖冷水、吹冷氣、喝冰水等,都會造成暑熱無法排除。

而依中醫觀念來解暑治療,顏志誠推薦以能達到「清熱」、「益氣」、「生津」目標藥湯為主,常用方劑如白虎加人參湯、竹葉石膏湯、清暑益氣湯、生脈飲(我強烈推薦!!!)等。讀者可到中醫診洽詢配藥。

此外,由於中暑易造成睡眠不適,他也建議大家可以從日常生活就做好預防之道,比如多喝綠豆薏仁湯、桂花酸梅湯,或以薄荷葉與紫蘇葉各100克放入浴缸中浸洗,都有助於身體散熱。

【更多精彩內容,請見2008年6月號 No.20《有機誌》】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原味咖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